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通知公告 医院动态 八五普法 巾帼建功
赴港精神卫生学习团学习体会
日期: 2009-06-01 点击量: 3515

    应香港有关方面的邀请,我院由院长程荑带队,副院长蒋辉权、医务科长、学科带头人等一行5人赴香港考察了港岛的精神卫生工作,主要参观了香港葵涌医院和明爱赛马会荔景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与单位。此次交流和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启发,对今后精神卫生工作攀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香港葵涌医院概况
     葵涌医院是香港医院管理局下属的一家大型精神病专科医院,于1981年正式投入服务,床位1500张,员工1300多名,平均每年门诊12万人次左右,住院4千多人次,其规模与我院极为相似。医院现有成人病房、儿童及青少年科、老龄精神科、病人资源及交谊中心、药物误用评估中心、社康护理服务等26个部门。医院发展方向是配合医院管理局整体发展,由医院管治委员会参与决定,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是由社区人士出任。香港医院管理局自1990年12月成立以后,将全港公立医院组成8个普通科医院联网和5个精神科医院联网,合力为患者提供急诊、延续及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需要。不同专科亦组成服务网,以便共用资源和转介患者,接受最适当的治疗。
      二、老龄精神科服务

    香港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工作。据介绍,全港大约有11万高龄人士患有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约占30%,轻度精神疾病约占10%。目前,每个有精神科的普通医院(内地称为综合性医院)或精神病专科医院都设有老龄精神科,全港有不少于94所非政府机构积极参与及提供老人服务。
    葵涌医院老龄精神科是香港医院管理局成立的第一支老年精神科队伍,主要为65岁以上有精神或心理障碍的老龄人提供评估、诊疗及康复服务,提高对老龄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交方面的整体照顾,促进老龄人的独立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在其能力范围之内能融入社会。在老龄精神科里,工作人员除了有精神科医生、护士之外,还有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医务社工、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服务员,以上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共同为老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服务团队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均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全人护理”理念,凡事为患者着想。医院也给患者创造出了一个舒适、自在、象“家”一样温暖的环境。在设计布局上刻意设计成一个象“家”一样的病房;在病房有限的资源及空间上,利用通道墙边加设扶手;利用墙壁布置趣味壁布装饰;利用各种声、光、电等辅助设置刺激患者的感官;利用特别的健身器材设置了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在物理治疗师或护士的监督指导下,患者可以利用各种帮助行器,如拐杖、助行架、轮椅、有滑轮助行架等进行大小肌肉、心肺功能及全身柔软性的锻炼;设计了一套模拟家居环境的葵康居,利用模拟家居的环境来训练加强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另外护士、职业治疗师也会精心设计出其他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培养患者的自信能力,减缓记忆衰退。
    三、精神科康复服务
    香港精神科康复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病人进入社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减少了慢性病人滞留医院。香港的整个康复服务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一般可以分为住院治疗、医疗康复和社会康复三个阶段,最终使患者重返社会。
(一)从事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
1、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
    社工是病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他们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病人回归社区提供全面的服务。他们主要负责与社区资源相联系,在病人出院前为其联系中途宿舍、日间训练中心、帮助病人处理不良情绪、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申请政府公屋和安排就业等。
2、精神科社区康复护士(简称社康护士)
    香港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始于1982年,社康护士专门接受社康训练课程的学习,并要求在精神科病房工作5年以上。社康护士主要是践行“医院无界限”的理念及精神,将精神科护理从医院延伸至社区,为社区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持续、完整、优质的护理,使医院和社区能更好地互相配合。病人出院回家由主诊医师转介即可获得此种服务。精神科社康护士接到转介后,则通过电话联系定期到病人家中进行探访,教导病人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指导病人家属如何与病人相处,协助病人重新适应社会,以减低病人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若病人病情有所波动,则社康护士会主动与医生取得联系,安排病人就诊或住院。
(二)社区康复服务的几种类型
    香港有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康复形式,如家庭病床、中途宿舍、长期护理院、庇护工场、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辅助就业部等机构,它们为出院后的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辅助就业和消遣活动等机会,以进一步促进病人的康复。
1、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医院护理向社区的延伸,由社康护士负责病人在家的康复治疗。在香港几家大的精神病医院内,都设置有精神科社康服务部,其人员由社康护士组成。按区划片,每位社康护士大约分管50-60名病人,社康护士每月要上门1-2次。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病人取得联系。病人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病人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病人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取得帮助。
2、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是为出院后的精神病人还需要一段过渡期重新适应社会而设的一种服务,它为病人(这里称为舍友)提供了免费或廉价的临时住处。中途宿舍通常可以入住2-3年。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会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参加工作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病人自食其力,中途宿舍让患者在一个有家居气氛而又受到照顾的环境下生活,逐渐培养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和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为过上正常而独立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能重新适应社会。在中途宿舍的患者如果出现自我照顾能力较差或需进行长期住宿照顾,则会安排转入长期护理院。在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里,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病人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并定期向医生汇报并安排病人的随访。
3、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是专门为一些暂时或永久不能在社会上工作的精神病康复者及弱智人士提供的工作机会。同时也通过技能训练及工作实习使一些具有较佳工作能力的病人(这里称工友)能重返社会工作。庇护工场对病人的工作安排也是依据病人的工作能力进行的,一般多为比较简单容易而又安全的工作,目前已经开展的一些项目有:包装加工、汽车美容、办公室清洁、纪念品加工、布艺制作等。到这里工作的病人每天按出勤发工资,一般为每天30-40元港币的“政府援助资金”。
4、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
    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为社区的精神病人提供了多元化的日间训练服务及康乐活动,能帮助他们自立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所参观的是葵涌医院的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也称为日间医院)。这里接受的病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定期在门诊复诊精神状况不太稳定,但又不需要住院的病人;二是刚出院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病人。日间医院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社交技巧的训练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如电脑操作、文书处理和环保清洁等。日间医院给病人提供了一个带有治疗性的环境,布置舒适,气氛轻松,此外还可以接受专门的心理辅导。葵涌医院的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每天为病人提供八小时服务,最多可接受40名病人,来这里的病人也必须有医生的转介,并进行预先登记,每次收费55港元。
5、社区的辅助就业部

    辅助就业部的病人要求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和家庭,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病人的能力转介到此。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发挥工作潜能,融入社会。辅助就业部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前评估、职前及在职训练、协助寻找合适的岗位、在职辅导服务、教授社交技巧,另外也通过发展小型生意及流动工作队,提供关于清洁、速印、零售、厨务及侍应等训练及实习机会。
    四、体会
    香港的精神卫生工作模式是在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下形成的,与内地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有较大的差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考察香港的精神卫生工作,我们也有很多的体会。
(一)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香港整个卫生支出占经常政府开支预算的15%。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也十分重视,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整个康复及医务社会服务的支出占社会福利署支出的8.0%,导致香港市民看病费用十分低廉。住院每日68港元,门诊首症100港元,复诊60港元,(以上都包含药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等费用)。因此,有必要倡导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二)香港精神科康复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病人进入社区提供了保障,参观后深感内地精神病院的社区康复工作具有广泛的前景。精神病人除急性期需要住院治疗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内度过的,所以学习香港先进的社区康复管理经验,可以为精神病人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同时也为病人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因此有必要确立社区优先的医疗和保险政策,完善社区康复的软、硬条件,鼓励社区康复的发展,以吸引更多病人能到社区进行康复。
(三)应加强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合作,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教育、社会及职业等方面的措施,通过训练调整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协调民政、残联、社区等机构,使精神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并改善其社会性和职能性的角色功能,促使其重返社会,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模式。
(四)真切的感受到了香港医院真情到位的人性化服务。一到葵涌医院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医院各类人性化服务的措施。从病区的环境到墙面地面的颜色、病床上的花床单、活动厅的书柜、摆放的各种手工艺品、各种温馨提示卡,特别是相互之间的微笑和问候,使人立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平等,感觉就象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医院强调消除人际隔阂,老龄精神科的工作人员免穿制服,医院也鼓励患者多穿便服。工作人员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医院的各种标志清晰易懂,各部门之间的治疗或转介衔接紧密,且有人跟踪、指导服务或反馈。在这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香港同仁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体贴患者,实施全人护理的具体写照。
(五)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扎实。我们所到的医院及部门,均印制了多种有关精神健康的书籍、期刊及小册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免费提供给患者及家属。医院也大力推广精神健康教育课程,并走进学校、社会、工厂普及精神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另外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依法推进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以市场手段调动民间机构投入精神卫生事业积极性的经验;以项目计划推动精神病人康复工作目标实现的做法;从合理居住、融入社区着手推进平等、参与、共享的思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努力创造和谐与无障碍环境的观念等。香港精神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工作与我们所从事的精防工作在实际内容上不无相同之处,但观念上的差异、方法上的不同,甚至切入点上选择的差别,效果也是有差异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市七医院赴港精神卫生学习团全体成员

 

Baidu
map